转场夏牧场的阿勒泰牧民,仍然活在暴雪的阴影中

●阿勒泰牧民转场中。北疆很多公路沿着哈萨克牧民的转场牧道修建,汽车给牛羊让路是转场季节的常态。

6月下旬,我们搭车前往新疆阿勒泰东部江布塔斯村的路上,不时能见到骑马赶着牛羊转场的哈萨克牧民,汽车经常停下来给牛羊让路。现在,正是牧民们转场的季节。

阿勒泰地区的牧民基本还保留着半游牧的传统:夏天在高山草场放牧,冬天回到山脚的定居点,春秋季则在半山的牧场过渡。目前,江布塔斯村的大部分牲畜已经到了瑙干地区的中牧场,等待上山。

●瑙干中牧场一户牧民的毡房。从山下的定居点开车上来大概二十分钟。

无论是在山脚定居的村庄,还是在中牧场洁白的毡房,都能看到牧民挤牛奶、喝奶茶、和孩子们玩耍的场景,安详又愉快。

如果只是看到这些,你可能无法想象这些他们半年前经历了十多年未遇的天灾。2022年11月下旬,整个阿勒泰地区经历了罕见的暴风雪(点击了解详情)。从11月23日起,江布塔斯村连着下了五天大雪。厚厚的积雪堵住了出入村的道路,草料和煤都运不进来,过冬储备不够的牧民只能干着急。

●2022年11月连续五天的暴雪,夜间最低温度冲破零下40度,为多年罕见。图源:新疆山水。

在村委和驻村公益机构新疆山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新疆山水环保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用三万多爱心捐款清理了道路,又从外面拉来几十吨青储玉米饲料免费发放给41户牧民(点击了解详情),解了一些燃眉之困。

在当地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大部分牧民乐观坚强的心态让我们感慨不已。但事实上,很多人依然生活在去年暴雪的阴影下。极端天气对畜群健康、草场环境、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比想象中更复杂和持久。

●无论在定居点还是牧场,哈萨克妇女每天都要挤奶、做奶制品。

一、暴雪后的牧民生计

我们拜访的第一位牧民是江布塔斯村主管畜牧业的副主任别先。2006年就开始在村委任职的别先主任很少坐办公室,大部分时候都和本村的牧民一起放牧,时刻关注草场和天气状况,协调牧民的各种问题。在中牧场的瑙干,我们打听了好几次才找到他家的毡房。今年54岁的别先主任和妻子与小儿子一家共同生活,养了100多只山羊和30多头绵羊,牛马两种大畜加起来差不多有40头。

●在出任副主任之前,别先(左一)还当过18年的村支部书记,对本村草场和牧民的情况都非常了解。

和普通哈萨克牧民一样,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出栏牲畜,加上工资收入、农业零工、草原生态补奖和边疆补贴,年收入基本能达到10万元。去年除了工资和政府补贴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全是支出。

别先主任解释说,没有收入是因为前几年的疫情防控影响了正常的牲畜流通市场。东北与蒙古国接壤的江布塔斯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外地的贩子进不来,本地贩子便趁机压价,以往一头能卖七八千的土牛去年只能卖两三千。

牲畜卖不上价,只能继续养着,阿勒泰山区漫长的寒冬更增加了牧民对草料的需求。去年那场十几年不遇的暴雪过后,江布塔斯村的冬天又持续了近半年,直到5月最后一场雪正式宣告严冬的结束。

在大体保持了四季游牧的江布塔斯村,冬天是牲畜最难熬的季节。大半年来抓起的膘(积累的脂肪)会在此时消耗掉不少,即将下羔的母畜更需要额外的照护和营养。

碰上降雪适宜的年份,牛羊可以在冬牧场自由地找草吃,渴了就舔些雪吃。但在长达近8个月的严冬里,冬牧场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牧民们只能把牲畜关在定居点的棚圈里,靠外购饲料喂养牲畜。

●牧民哈玛恩家用来存放草料的棚圈。
购买饲料这笔不小的开支让许多村民花光了积蓄,不得不靠借款和赊账来买饲料,因此背上了债务。一提起这事,别先主任就开始忧心。江布塔斯村曾经长期是个贫困村,前几年脱贫后,村民的收入终于达到中等水平。没想到这几年的疫情和去年的暴雪过后,大家的生活水平又降下来了。

二、病弱的牲畜

●萨丽克古丽向我们示意她家牧场的位置。

这两天开车接送我们入户调研的牧民萨丽克古丽,也因为封控和暴雪损失了6头牛。

去年冬天,萨丽克古丽家储备的饲料有限,不敢按正常的量给牲畜补饲,每天只给喂一点点。她想了别的法子给牲畜补充营养——隔上三四天就把生鸡蛋和草料混成糊糊给牛吃,但没法根本上解决饲料短缺的问题。

饿肚子的牛在棚圈里待不住,径自跑到山上去找草吃。当时疫情防控还没放开,村民被要求足不出户,萨丽克古丽没法定期上山看牛,结果被狼咬死了四头;还因为牛在围栏里没法出去喝水,渴死了两头。其中她最宝贝的那头牛因为耳标遗失无法申请保险赔付,气得她两天没喝奶茶。

谈起这些事时,萨丽克古丽的语气异常平静,语言不通的我们听完翻译老师的转述,才意识到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我问萨丽克古丽今年计划出栏几头牛,她没有正面回答我,只说“之后的事谁也说不好”。加上因畜疫扑杀的五头,去年她家损失了一半的牛。游牧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谁能保证今年不会有意外发生呢?

不过,萨丽克古丽心里也许还存着一丝盼望。她随后又补充道,如果今年行情好,一头牛能卖到一万以上,那么卖掉三头就能还清冬天买草料的赊账和欠款。

但考虑到牛群的状况,这样的预期大概率不会成为现实。萨丽克古丽发现,今年新下的牛犊都不愿意跟着牛妈妈,因为母畜冬天没吃饱,奶水不够。母畜幼畜普遍体弱,只能盼着之后的几个月好好抓膘了。

●在牧场,小动物是哈萨克小朋友们的好朋友。

三、干旱的牧场

抵达江布塔斯村的第二天早上,萨丽克古丽和另外一位村民向导玛尔瓦带我们去了三道海子。三道海子是阿尔泰山脉南麓一片占地约600平方公里的亚高山草原和湿地,以三个高山湖泊著称,既是当地主打的旅游景点,也是周围多个牧业村村民共用的夏牧场。按照传统,从7月5号开始,包括江布塔斯村在内的数千户哈萨克牧民就可以赶着牛羊来这里转场了。

●6月21日,三道海子的山上还有成片的积雪。

根据村民的经验,往年6月底,三道海子的雪应该已经化得差不多了。然而今年还有不少积雪尚未融化,气温比山下低了10多度。穿着短袖上山的我们,纷纷披上了厚外套抵御寒风。

融雪迟,气温回升慢,山上的草就长得慢。好几位牧民都说,今年上夏牧场的时间很可能要推迟几天。

中牧场的草场状况也不容乐观。据别先主任的观察,瑙干地区草的长势不如往年,甚至已经开始变干。

●中牧场某牧民家的草场局部。

跟着别先主任去拜访82岁的亚胡提老人的路上,草场飘起了小雨。进毡房时大家的衣服都淋湿了,亚胡提老人一家却很高兴,原来这是两个月来山上第一次下雨。可没过二十分钟,雨就停了,还是难解草场的干旱之急。别先主任估摸着今年又是个旱年。

在他的印象中,2010年是个重要的节点。从那时开始,冬天雪比往常更厚,夏天的雨水少了,空气越来越干燥。

●82岁的亚胡提老人和家人转场来到了中牧场,在毡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担心,如果再来一场去年那样的暴雪,很多村民只能贱卖所有的牲畜抵债,以后可能就不再放牧了。

春夏降水不足,阿勒泰地区毕竟有不少积雪融水,能缓解草场的旱情吗?

76岁的老牧民哈依木仔细解答了我们的困惑:积雪太厚会压坏草场,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裸露;如果春季升温快,短时间内融化的冰雪会带来雪融性洪水,更有可能冲毁草场,而很难下渗进去,作为草场地下水的补充。

●去三道海子的路上,能看到多处被积雪压坏而裸露的草场。

放了几十年牧的哈依木老人非常健朗,也许是年轻时训鹰的原因,眼睛依然晶亮有神。虽然十年前就在山下过上了定居生活,现在还每天骑马,帮儿子照管家里的牲畜。

聊起去年11月的暴雪,老人感慨自己有60年没见过这么大阵仗了。他告诉我们,这场雪要是放在几十年前,肯定会造成严重的人畜伤亡。虽然今年村里情况整体比较困难,好在没有牲畜直接死于暴雪。

回忆起过往的雪灾时,哈依木老人还提到了1997年夏天那场突如其来的雨夹雪。他的家人至今都记得冻死于那场暴雪的邻乡牧民的名字。

●新疆山水环保中心的加娜提老师(左一)和哈依木老人(右一)用哈萨克语交谈。右三为萨丽克古丽。
当年只有17岁的萨丽克古丽也亲眼目睹了牲畜损失的惨状。两天恶劣的雨夹雪过后,她和弟弟上山寻找还活着的牲畜,在成批成批冻死的牛羊中,发现了邻居家扎堆取暖的几头骆驼。它们在严寒中跪卧了太久,已经不能自主站立。为了保住这几条生命,那家的主人狠心挥鞭抽向骆驼,直到抽出一道道血印来,骆驼才终于晃过神来,起身跟着主人回家。

四、不确定的未来

“我们牧民的生活就是这样。”哈依木老人向我们述说过去经历的灾害时,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观,更多的是接纳和释然,以及对哈萨克游牧文化的认同。可是游牧这么辛苦,面临的不确定性这么多,年轻一代的牧民还会选择他们父辈的生活方式吗?

●有经济实力的哈萨克村民开始圈养牛,以规避游牧风险。集中、可控的出栏数量也更容易对接市场。你知道图中哪头是品种牛吗?
村里已经有牧民在尝试集约化养殖的新路子了。此行我们就拜访了一个小型育肥厂:养殖户从村民手里或外地收来牛犊,用周边村子出产的饲料育肥,再伺机批量售出。这种模式对气候风险的规避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我们把“游牧好还是圈养好”的问题抛给哈依木老人时,他答以一句智慧的反问:“你说牲畜是自由自在地吃好呢,还是等着别人喂好呢?”

听到这里,我们也恍然大悟。老人对游牧的认同并非简单地因袭传统,也包含了他对游牧的生态价值的深刻体认。他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了解放牧了,“不知道放牧的好处,也不知道不放牧的坏处。”

那么,哈萨克民族的游牧中究竟蕴藏了哪些生态智慧?

今年3月,新疆山水环保中心在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和万科公益基金会等伙伴的启发和支持下,启动了“牧区应对气候变化乡土知识社区调研”。一方面借此整理和传承传统生态知识,一方面也加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从而开展有效的应对措施。

别先书记则认为,村民不应只等着政府来解困。在延续游牧的传统之外,也应该通过外出工作、创业、从事旅游业等方式,找到新的生计。这也是新疆山水环保中心在做的事。2017年以来,她们就开始与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合作,帮助牧业村江布塔斯村实现可持续生计。

七年多的时间里,村里建起了妇女小组,恢复和传承哈萨克传统的黑肥皂制作;培训村民开办家庭旅社,为旅游接待;给孩子们办夏令营,调动外地和本地的大学生,给孩子们普及生态知识和传统智慧……

●江布塔斯村的蒙泰依奶奶为我们示范哈萨克传统黑肥皂制作。

几年的工作积累,让新疆山水环保中心的团队成为村里最受欢迎的外来者。去年的雪灾,新疆山水及时筹款,为村里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是让村民理解了公益组织作为村庄和外界桥梁的价值。

在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新疆山水团队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资金和社会资源,以及工作手法,赋能老百姓,让政府乡村振兴的政策在村里能落地。

6月底是古尔邦节,我们提前告别江布塔斯村,而新疆山水的伙伴们仍留在村里工作,和大家共度佳节。对牧民来说,最美丽和重要的夏牧场生活即将开启,就让我们借用这一路多次听到的哈萨克谚语来感谢和祝福阿勒泰的牧民伙伴:只要身体健康、平安,一切都好。

●6月29日是古尔邦节日的第一天,新疆山水环保中心团队在牧民家串门,一起过节。图源:新疆山水
食通社作者
zeen
一个还没脱离吃肉低级趣味的人,关注畜牧业话题。

 

 

 

 

食通社长期关注畜牧业话题。从2018年开始,我们发布了一系列牧业和牧区相关的文章,希望记录牧民的真实生活,同时探讨牧民如何在多变的环境中更可持续地生活下去。如果你也关心这些议题,有在地的一手材料和故事,或有自己的见解,欢迎投稿或联系我们。

投 / 稿 / 邮 / 箱:info@foodthink.cn 或 zeen@foodthink.cn

关于新疆山水环保中心
新疆山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成立于2015年2月,以“重拾在地传统智慧,看到生态文化价值,再建人地和谐关系”为使命,在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知识,以社区为主体,通过宣传教育,激发社区生态文化传承行动。同时,中心作为林草部门社区共管的技术服务方,通过策略、办法、规则、流程、经验等的知识产出,为林草部门的“社区共管”提供思路、知识、工具,也为基层政府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民间案例和实践参考。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食通社拍摄

编辑:天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