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喝可乐,到底谁发明的啊?
春节临近,不仅各大超市的春节BGM陆续解冻,“每逢佳节胖三斤”的节日tag也刷新在各类社交媒体的首页。过去,大家往往会以为过节变胖是因为大鱼大肉。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是肥胖的主因之一。最新的证据来自2025年1月7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对184个国家进行建模估算后发现,2020年全球约1/10的新发2型糖尿病和1/30的新发心血管疾病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

“控糖”成为社交热词,频繁出现在热搜和消费者的日常讨论中。对高糖食品的讨伐声量越来越大,各类含糖饮料的销量都呈不同程度的下滑。以软饮料巨头可口可乐为例,根据其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可口可乐当季营收118.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5.1亿元),同比下滑1%,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销售额13.49亿美元,同比下滑4%。媒体表示在线下调研中,多位经销商均向记者抱怨,可乐销售越来越难。
可口可乐的“天”是不是就要塌了呢?恐怕不见得。翻开美国历史学家巴托·J·埃尔莫尔的《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你就会发现,类似的危机不是第一次出现,可口可乐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让肥宅变得更肥”而已。作者以可口可乐作为研究对象,用一部企业的发展史串联起了食品工业对消费者饮食嗜好型塑的方式、跨国资本无道德的样貌,以及资本掠夺变化多样手法背后不变的底层逻辑。
垃圾食品的背后,是垃圾的企业价值观和无法降解、污染地球的真垃圾。

一、发家三板斧
少有人知道的是,创始人彭伯顿在成功建立可口可乐帝国前,曾经历过一次破产,这次失败让他意识到成功的第一个因素是:抓紧政策,搭便车。1886年,彭伯顿第一次搭上政策的便车是美国的禁酒令。他制作了一款新口味的无酒精苏打水,代替酒精饮料。更准确地说,彭伯顿制作了一种浓缩糖浆,再卖给亚特兰大的冷饮销售商。叮咚,可口可乐成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出现:浓缩糖浆以外的非核心生产,统统外包。
可口可乐的配方可以说是”镀金时代”资源过剩的完美体现:水、大量的蔗糖、便宜咖啡因、可卡因和香料的混合物。作者在书中指出:可口可乐公司像捡垃圾的人一样,利用过剩的产品实现了资本积累,通过加成定价的方式售卖廉价商品,以获得边际利润。因此,作为获得利润的先决条件,寻找或制造“供过于求”的廉价原料成了可口可乐成功的第三个关键因素。
这三个关键因素在可口可乐最核心的原材料获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有天时地利,也有可口可乐的主动操纵,最后喂养出一个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巨物。

二、来自公共事业的水
如果说可口可乐这种“包装公共用水为自己赚钱”的行为发生在美国还能平和地唾骂一句“资本真贪得无厌”,他们在海外的行为几乎可以用“资源掠夺者”来形容,因为可口可乐公司海外投资的地方常常是水资源最稀缺的地区,而这家企业的生意消耗大量水。
可口可乐无耻的掠夺行为当然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但多数以失败告终,除了印度喀拉拉邦。当地的可口可乐瓶装厂的生产设备运行以后,地下水几乎都枯竭,当地的河流和土地也被污染。2002年,当地社会活动人士成立“可口可乐违背萨马拉委员会”,希望关闭可口可乐的加工厂,但直到2014年才成功将其赶走,算是屈指可数也非常艰巨的“成功”。

三、被政府补贴和保护的糖
波动的糖价让可口可乐对这重要原料心生嫌隙。好在出现了一个对它来说更完美的甜味剂——高果玉米糖浆——来自美国另一产量过剩作物玉米。可口可乐再一次抓住了这一因政府补贴而极其廉价的原材料。1985年,可口可乐在美国添加的不再是蔗糖,改为玉米糖浆。这是巨大的生产调整,但公司不需要卖掉工厂、种植园和设备,因为公司没有这些。它只需把供应商从生产蔗糖的,换成生产高果糖浆的就可以。至于因此被甩出供应链的企业和背后的工人,正如“可口可乐之父”伍德拉夫甩开孟山都化工公司时回复说的:实在帮不上多少忙。至于孟山都从卖糖精和咖啡因给可口可乐转向卖有毒化学品、农药和转基因种子给全世界,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四、可乐中的廉价材料之三——咖啡因
一开始,可口可乐从孟山都采购从废弃茶叶中提取的咖啡因,然后又从梅伍德化学公司那里采购从可可废料中提取的咖啡因。受世界战争、化工技术发展等因素影响,咖啡因原材料市场持续低迷,得益于此,可口可乐公司以低于世纪之交的价格囤积咖啡因,进而成为最大的买家。强势的大买家身份又加强了其对咖啡因议价能力。例如,在1942年初,可口可乐公司从孟山都采购咖啡因是1.61美元每磅,而百事可乐公司就要花每磅2.18美元。
当时间来到20世纪后半叶,即使咖啡因生产和消费中隐性的生态、经济和生物成本的升高开始威胁到公司产品链的存续,可口可乐也很快就从这个困局中挣脱,但通过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反咖啡因热潮。虽然当时可口可乐作为传播咖啡因的罪魁祸首,落的一片骂名,脱咖啡因市场却得到了不断扩大,大量的咖啡因被当成废弃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咖啡因加工厂中,然后,可口可乐公司再次获得了大量咖啡因的新来源。抵制咖啡因的活动竟然使得咖啡因的生产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可口可乐公司在接下来几十年中利润继续不断上升。
五、畸形瘦削的资源掠夺者

其实可口可乐并不是一直都产生这么多包装废弃物的,早期甚至是重复使用包装的先驱,用押金制引导消费者退回玻璃饮料瓶。这种重复使用的方式,至今仍是环保机构最推荐的解决方案之一。
但降低成本和推卸垃圾责任的诱惑实在太大。可口可乐一方面迅速将环保的重用玻璃瓶换成一次性金属罐或塑料瓶;另一方面开始操纵舆论,和合作方创立“美丽美国”,用一个看似草根环保的名字对公众和政府进行政治游说,目的是将饮料企业处理包装垃圾的责任转移给公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在他们的宣传中,似乎是因为消费者乱扔垃圾才导致塑料污染的,丝毫不提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前,这些产品已经被装在一次性包装里。而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可口可乐公司需要用更低的成本将产品送到更偏远的市场。

尽管饮料行业努力游说,清醒的环保主义者并不上当,继续指责污染源头——企业。环境和立法部门也企图通过征税和立法处罚的方式,解决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这些遭到了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企业强烈阻挠和反对,他们威胁政府“成千上万的工厂员工将会面临失业”、“整个行业将不复存在”。
然而就业问题是不是无解?不见得。当初可口可乐为了节省成本抛弃玻璃瓶时,必然也造成了大批清洗和运输玻璃瓶的工人失业。未来如果重建重复使用包装系统,新增维护系统的岗位数量想必也能填补一次性包装生产的岗位空缺吧。如果可口可乐确实有保护公众的责任心,就不会在全球各地留下一片片资源被榨干的滥觞。
最近,可口可乐又因为漂绿被骂上风头浪尖。2024年12月初,可口可乐公开其调整了“自愿性环保目标”,新目标是到2035年,在包装中使用35%至40%的可回收材料,此前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50%的目标,目标断崖式下调。环保机构Oceana的代表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新承诺对其塑料使用总量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影响。”
可口可乐公司创造出的价值是否能够弥补整个社会付出的成本,这仍有待商榷。

七、肥胖的元凶之一
到了90年代,美国的肥胖问题不降反升,开始有城市开始对垃圾食品征收“肥胖税”,饮料企业继续用“公司将放弃该地区瓶装厂的投资项目”威胁。21世纪初,纽约州再次提出向垃圾食品征税,可口可乐支持的消费者自由组织发起了游说运动反对“政府不应该决定人们应该吃什么或者喝什么”。可口可乐的舆情策略告诉我们什么叫“桥唔怕旧,最紧要受”(普通话翻译:方法老套没关系,有用就好)。
但无论可口可乐再如何垂死挣扎,已经越来越多公众明白,以它为代表的甜味饮料就是肥胖的元凶。不仅如此,消费者对甜味的嗜好也早已超过自然的范畴。有研究人员表示:“碳酸饮料的甜度在给孩子们传递一种信息,所有食物都应该这么甜。”即使是号称零卡的代糖饮料,也有研究证明其会导致食欲增加,干扰人体基本的自我平衡机制,带来肥胖的困扰。因此,近年也越来越多国家都加入到限制含糖饮料的队列中。

但可口可乐的未来不等于人类的未来。虽然有时我们会有“资本家命比我长”的错觉,但只要有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饮料背后的健康、环境和社会代价,少喝几瓶可乐,他们就要惶惶终日。而我们反而得到了平稳的血糖曲线。
附注及参考资料
[2]可口可乐中国官网[OL].https://www.coca-cola.com/cn/zh
[3]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2024三季报:营收超预期 CEO称在华长期目标不变[OL].https://www.coca-cola.com/cn/zh/media-center/q3-2024-financial-report,2024-10-23.
[4]21世纪经济报道.可口可乐在华销量下滑:放下饮用水,加码含汽饮料[OL].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1025/321e2a57981f9c7d1a54b525bee0b791.html,2024-10-25.
[5]Wilipedia.The Coca-Cola Company[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Coca-Cola_Company,2023.
[6]中国食品有限公司[OL].http://www.chinafoodsltd.com/.
[8]BFFP.The Brand Audit Report 2023[R].2024.https://brandaudit.breakfreefromplastic.org/brand-audit-2023/.
[9]可口可乐放弃环保承诺 塑料污染危机再升级[OL].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179912,2024-12-07.
[10]迈克尔·莫斯.盐糖脂–视频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M].中信出版社.2015-11.
[11]氢消费.这届年轻人正在抛弃“含糖饮料”[OL].https://36kr.com/p/2864886416018052,202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