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和专家开会谈种子,我们一起谈了点啥?

2023年4月8-9日,农民种子网络第十届年会在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顺利召开。食通社作为协办方来到现场,深度参与了年会议程的策划和主持。

食通社和农民种子网络共同支持的第三期“联禾计划”资助的4个社区伙伴也受邀前来参会:河南汝州生态农业发展协会、广西荣艳生态种养殖合作社、武汉小农夫生态农场、贵州慢友生态家庭农场。2022年,他们和其他8家“联禾伙伴”陆续在当地建立起了社区种子银行,更好的实践种子就地活态保护。

这两天精彩的会议讨论让我们更加坚定:农家种和地方品种是农民依靠长期积累的传统知识、耕作经验和文化习俗,在实践中培育出来的,是农民和社区共有的公共资源,它的保护不应只由最弱势的农民群体来承担,应该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农民保种育种的权利不应该被剥夺,他们保护老品种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更不应该被资本侵蚀。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此次年会的亮点吧。

农民种子网络第十届年会合影

DAY1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院长李季为本次年会做了开幕致辞,简要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的状况,并呼吁大家关注土壤健康以及高品质的种子和食物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院长李季致辞
来自农⺠种子网络的宋鑫向大家报告了农⺠种子网络2022年工作回顾和展示。农⺠种子网络的生态选育种试验和豆类专题试验“小豆子,大健康”,为地方品种的可持续利用积累了丰富经验。昆山和南宁的两次种子培训,将大家连结在了一起。此外,农⺠种子网络还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27)与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第二阶段会议,和国内的社会组织、媒体、企业同行一起展示中国案例。

宋鑫回顾农⺠种子网络2022年的重要工作

来自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的王倩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非国家主体助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围绕“变革理论”建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行动和结果为导向,制定了2030年和2050年的中期和长期的目标。其中多项目标与农民种子网络所做的工作息息相关,包括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的王倩

主题讨论⼀:社区为本的粮农遗传资源原生境保护

第一场讨论以“社区为本的粮农遗传资源原生境保护“为主题展开。来自牧云坡的刘锡婷分享了簸撒种子库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传统文化和村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推动建立可执行的运营管理制度。来自“梅和鱼”的于建刚分享了自己返乡的动机与文化认同,活态保护的路径与准则,以及他组织的传统食物的快闪项目和食农写作。面对村庄的拆迁和传统家庭农场的消失等现实的挑战,于建刚希望通过努力,重建可持续的农桑文化系统。

来自世界小米发源地敖汉旗的卢瑞⾹分享了本地种企如何与社区共促敖汉旗⾕⼦品种保护。卢瑞⾹希望做种植养殖循环的农业,开展老种子保育,并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

来自雷公山雀鸟苗寨的返乡青年倪永旺进行了分享了雀鸟慢友家庭生态农场的经营,以及通过跨界合作推动了贵州本土“半禾共作”稻作老种子交流网络,向大众传播农耕智慧。

第一场讨论的最后,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北京代表处的张宗文,针对中国粮农遗传资源原生境保护的现状与趋势的主题,进行了评议。

张老师肯定了农民种子网络的工作,以及活态保护老种子的方式。张老师说到 “我们在保护的过程中,也在利用和选择,不断将品种进行选育,适应营养与食物的改良,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农村发展。” 

同时,张老师也提醒我们关注国家最近发布的有关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审定的新政策,将来可以作为产权确认的重要凭证。

张宗文老师评议并分享感触
张宗文老师评议并分享感触

主题讨论二:从种⼦到餐桌的农家种利⽤案例

第二场讨论以“从种子到餐桌的农家种利用案例“为主题展开。来自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晓云生分享了农家种通过市场焕发生机的可能性。晓云生比较了消费者、生产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视角,建议农夫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回归到消费者的视角,即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能买(快递)吗。同时,晓云生强调了线下农夫市集的形式,面对面交流的强链接,对于推广非标准化的老品种时的优势。

来自沃翠源生态农场的陈⼦彧分享了⽣态种植⽼品种对接市场的经验,沃翠源虽然面临种种艰难,但是仍然坚持种老品种的故事。陈⼦彧表达了对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感谢,通过市集,消费者与农友建立了城乡互信,风雨无阻一起赴约。

来自根本农园的李志分享了⽼品种芽苗菜对接消费者的故事,根本农园使用有机的方式种植芽苗菜,黄豆芽、绿豆芽、豌豆苗等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三娘湾村的吴相兴分享了“ 新 ”品种进菜园助⼒三娘湾科普校园,通过社区的力量,将菜园在小学中种起来了,不仅绿化了校园,还助力了当地小学生的食农教育。

第二场讨论的最后,食通社的常天乐针对农家品种如何融入生态农业价值链的主题,进行了评议。常老师探讨了品种的一致性与异质性,以及是否要为了消费者的不同追求层层妥协。她认为如果我们的定位就是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虽然没有赚到自己想要的那么多钱,但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守住了淳朴的初心,也是自洽的。

食通社的常天乐评议

主题讨论三:⽣态种⼦认证专题讨论

第三场讨论是生态种子认证专题讨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种子平台干事大卫·谷尔德(David Gould)从如何保障有机种子的供给/保障农民权益等多个方面,分享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立场和经验。来自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徐倩分享了农家种⽣态种⼦与⽣态产品认证规范。徐倩认为老品种与生态农业是一个很好的结合,通过农家种生态种子与产品认证的模式可以为农家种的可持续利用寻找出路。

来自河南中远有机农业研究所的赵建设分享了河南的有机蔬菜种⼦⽣产与认证,中远有机研究所如何推动当地品种的保护,以及有机种子计划。来自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王睿分享了他进行参与式保障(PGS)实践经验思考。

第三场讨论的最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乔玉辉老师,针对中国有机农业与有机种子系统的回溯与展望的主题,进行了评议。

乔老师指出了有机认证(25,000)与有机种子认证(45)数量之间巨大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中存在的机会。乔老师认为当地的种子是最适合于做有机种子的,要考虑其系统的种植过程。生态农业和老种子保育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在自然状态下发挥其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乔玉辉老师评议

⾃由论坛:农业与⽓候变化——感知、影响与应对

第一天的晚上,来自食通社的王昊与来自农民种子网络的沈叶组织了主题为农业与气候变化——感知、影响与应对的自由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友根据地域分成五组,讨论了在这几年由于气候变化所遭遇的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困难点。在讨论中,农友们互相学习应对不同气候变化的方法,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气候变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

DAY2:探讨与争鸣

上午分别从多群体角度,既科学和地方政府视角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具体内涵和实践路径。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程琛解读了昆蒙框架提出的关于生物多样性的2030目标,充分肯定了小而美的家庭模式,呼吁大家在农业生产和种子保护中凝心聚力,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来自西湖大学的刘倩倩展示了团队关于农林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态监测技术。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邹怡介绍了团队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量化研究成果,以坚实的数据论证了某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增加与生态农业实践密切相关。

随后各位基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分享了本地农耕实践与种子保护的经验。贺献林介绍了河北涉县的旱作梯田系统,强调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重要性。琼中县农业农村局主任冯尔勇、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李卿分别介绍了当地对琼中山兰稻和哈尼梯田红米的保护工作。来自浙江省开化县农业农村局的汪成法介绍了浙江开化县地方品种的收集与保护案例。他们在一线参与农业几十年,展示了地方政府在推动生态农业实践与品种保护工作中所充当的引路人角色。

拥抱自然,种子交换

4月9日下午,大家乘坐大巴来到43公里以外的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这里毗邻阳澄湖,一进大门勃勃生机扑面而来。在阿汤哥(汤耀中)的引导讲解中大家信步于石板路上,拥抱生态的馈赠。

行至木屋品尝白玉糯糍粑,本土水稻品种苏御糯制作的糍粑,滚上本地黄豆制作的黄豆粉,淋上红糖浆,入口疲惫尽扫。这是悦丰岛有机农场在此次活动中为由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视野中的小豆子大健康”项目所设置的专摊,6幅展示来自不同社区特色豆类的画布跃然于墙上,桌子摆放着农场保育的丰富的豆类品种,其中本地独具特色的牛踏扁最吸引大家的目光。

多样的豆类品种和香气扑鼻的糍粑黄豆粉吸引了周末前来游玩的消费者的驻足观看和品尝,来自悦丰岛有机农场、石头城、王金庄的代表分享了各自社区或结缘,或链接,或保育的小豆子故事,多样的豆类和它的饮食文化让消费者和参观者无不被故事和现场氛围吸引,在拿起“牛踏扁”和“羊眼乌珠”仔细欣赏的同时纷纷感叹豆类的价值,并表示坚守本土种植并加强自身的健康饮食刻不容缓并坚定不移。

与此同时,参会农友正热络地交换种子,田秘林带领大家从苏州“飞”向版纳,又转至贵州,经过广西、河南河北,最后抵达内蒙古,农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与种子的故事,并纷纷在《种子交换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在交换种子的同时也交换着友谊、信任与互惠的承诺。

DAY3

经历2天干货满满的讨论学习,第3天大家仍意犹未尽,抓紧临行前的半天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废弃物研究院及其生态水稻试验地。以科学参访为此次相聚画上完美句号。农民种子网络在大家齐心努力下一步步壮大,迄今已走过10年,今年参会人数接近百人。农民种子网络仿佛一场跨界实验,小小一颗种子将农民与科学家、社会组织连接,将50后与00后连接,将相隔千里的村庄连接……我们因种子结缘,又在保护利用种子的过程中更认同生态、尊重自然。各位师友,我们明年再会!

撰文:闻心泉、李萌

编辑:李管奇、梁薇薇

图片:朱羽、沈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