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2022年像坐“过山车”一般起起伏伏。 食通社的同事们也和大家的心情相仿,工作计划从2021年“上山又下海”的雄心壮志,变成了提心吊胆的惴惴不安。
2022年,食通社的播客“食日谈”上线,并在这一年播出了12期。在过往的文字和活动之外,食通社终于可以用声音的媒介和各地的朋友们交流。令我们最开心的是,有1400多位听众在平台上订阅了我们,特此感谢。…
在疫情中被“憋坏”的人们期待着亲近自然。在城市的周围,野餐、露营、自然教育越来越流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乡土”和“自然”对于当下的中国家庭和孩子们来说,到底是一阵风的流行,还是返璞归真? 疫情之…
各位读者,新年好! 过去5年中,围绕食物和农业领域深深浅浅的话题,食通社发布了486篇原创文章,内容跨越了城市和乡村的边界,也打破了学科的藩篱,涵盖食农政策、乡村发展、有机农业、合作经济、食品安全、营…
北京丰年庆在我们的想象中,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展览、市集、公共活动应有尽有的可持续生活嘉年华。 然而,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原定于11月19日和20日的线下活动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延期。紧接着,11月17…
提起生物多样性,你会想起什么?是濒危的野生动物,是正在消失的红树林,或是被大火威胁的亚马逊雨林? 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光意味着保护地或是具有标志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
我是风车,在广州的一家社工机构工作。我的老家在脐橙主产区,几乎每个村民家里都会种上几百上千棵,孩子上学、日常生活、建房买房都要靠它。我家也不例外,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种有一小片脐橙。 今年,我第一次找抖…
以下文章来源于三粒豆 ,作者周娅 食通社说 上周,食通社作者周娅分享了她于2020年疫情期间,所体验和观察到的英国小镇的韧性食物体系。 他们的经验虽然解决不了我们眼前的问题,但既然“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最近生活在北京的人仿佛天天都在开盲盒。没人能够预料,第二天醒过来,小区是否会被封,或者出门后还是否能回家。 三年来,食通社发布了十多篇关于疫情和食农议题的文章,编辑部每个人都在家里做好了充足的封控囤货…
食通社说 前几天,供销社的重出江湖引发热议,唤起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记忆。然而,几乎没人注意到,供销社全名是“中华全国合作供销总社”,是始于100多年前的国际合作社运动的一支。 今年夏天,食通社的老朋友陈…
食通社说 为什么果树得病了,农民不知道怎么办?为什么农民想学到真技术这么困难,最后还要事事指望农资公司和有经验的师傅?手足无措的农民轻信了农资推销商,就容易掉入农化体系的陷阱,加肥加药,产量却不见提升…
再过60天,2022年就结束了。回望今年发生的公共事件,很难不感到抑郁与无力。 长期关注食农议题的食通社,感受最切身的是气候变化对生态小农的影响。 今夏的高温干旱让湖南洞庭湖畔的橘农经历了大幅减产;广…
食通社说 夏日的一个中午,我们拜访了金海兰。泡一壶茶,不知不觉中,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 2017年,金海兰发起了主要由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教职工和家属组成的“清北消费合作社”,组织消费者共同购买生态有…
接续上期,食日谈的两位主播王昊、天乐和清北消费合作社发起人金海兰在本期节目里讨论了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和她的思想。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阿伦特?在著名的“平庸之恶”之外,她的思想还有哪些能够用来分析当…
听到“合作社”时你会想起什么?也许是父母曾提过的“供销合作社”,也许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也可能对此没什么概念。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来到由北大清华这两所大学的教职员、家属发起的“清北消费合作社”。这…
本文为了回答人生最根本的哲学问题,那个著名的灵魂三问: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 有人说:不对,灵魂三问不长这样。但人和人的灵魂不一样。吃货的灵魂三问,就是这个。
食通社说 2022年,或许已经成为国人关注气候变化的元年。经历了夏季的高温干旱与暴雨,反常的天气仍然没有结束。时至10月,湖南和江西的旱情仍在继续。 但正如三和雨顺的李哥经常引用的一句古语:“良农不为…
“吃牛肉不环保”、“规模化养殖造成污染和土壤退化”……在以消费工业肉为主的欧美国家,这些论述几乎已经成了社会共识。 但养殖一定等同于工业化养殖吗?这些年的研究让我发现,还存在一种更环境友好的养殖方式,…
这一期「食日谈」节目里,食通社的天乐和王昊依然人在路上,和嘉宾罗立双一起拜访农友。在途中,罗老师向我们谈起了他自己的故事。 曾经从事农资推广的罗立双,因为看到广东有大面积柑橘类果树患上“果树癌症”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