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含糖饮料分级”和“即将禁止奶茶果汁等广告宣传”的消息在国内引发热议。 事实上,新加坡并非首个干预含糖饮料售卖的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陆续有政策制定者着手对含糖饮料进行监管,“加税”大概是…
过去四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国的食物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都观察和经历到:菜市场悄无声息地从主流生活中消失,生鲜电商和网购成为很多都市人采购食物的主要来源;廉价外卖主导了都市人的一日三餐;…
你一定见过“苍耳”——椭圆形的小果子,前段带有粘钩似的尖刺,成熟之后就会粘在衣服上和动物身上,有时在地里走一趟就会沾满裤腿。尽管本土物种苍耳在我国生长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外来的意大…
食通社是一个关于可持续食物和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自2017年8月创办以来,我们与近200位国内外优秀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建立了联系,共同关…
上周食通社关注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修订一事,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修订中把“干燥”从“食用农产品”定义中去除,这很可能意味着,以后农民如果自制自售菜干、果干、鱼干等产品,将面临违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把农…
本月,食通社关注韭菜农残标准修改的文章引起了不少讨论。不少读者也由此了解到政府和立法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思路和依据。 韭菜农残标准放宽已成定局,而另外一项涉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法规仍在修订中,正在向社会…
食通社说 我们关于母亲的记忆,似乎总和食物与照护有关。她也许是位厨艺了得的妈妈,记得家里每个人的喜恶,用美味的饭食抚慰人心。她也许不擅长下厨,却也常埋首家务琐事,尽己所能照顾家人。当妈妈老了,我们开始…
2023年4月8-9日,农民种子网络第十届年会在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顺利召开。食通社作为协办方来到现场,深度参与了年会议程的策划和主持。 食通社和农民种子网络共同支持的第三期“联禾计划”…
当我们谈论消费者权益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国际上的消费者运动通常会从四个视角来谈权益:安全权(the right to safety),知情权(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2021年夏秋,北京经历了122天的超长汛期,京津冀晋豫陕等北方6省(市)降水量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 同年秋天,我开始学习自然资源线上硕士的课程,选了一门气候变化适应课,后来又入选了自然之友的…
食通社说 随着商业化的种业日渐发达,农家种、老品种越发边缘化。它们的消失,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更意味着多样的地方饮食传统与文化的逐渐衰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保种人意识到了农家种的重要性。在科学方法…
今天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毫无悬念地又是乡村振兴。当乡村工作连续20年成为一号文件的主题,无论是媒体、公众还是政府,总得搞点创新,“找找亮点”。过去几年,艺术参与乡村振兴,就是这样一个亮点。而源于日…
对大多数人来说,2022年像坐“过山车”一般起起伏伏。 食通社的同事们也和大家的心情相仿,工作计划从2021年“上山又下海”的雄心壮志,变成了提心吊胆的惴惴不安。
2022年,食通社的播客“食日谈”上线,并在这一年播出了12期。在过往的文字和活动之外,食通社终于可以用声音的媒介和各地的朋友们交流。令我们最开心的是,有1400多位听众在平台上订阅了我们,特此感谢。…
在疫情中被“憋坏”的人们期待着亲近自然。在城市的周围,野餐、露营、自然教育越来越流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乡土”和“自然”对于当下的中国家庭和孩子们来说,到底是一阵风的流行,还是返璞归真? 疫情之…
各位读者,新年好! 过去5年中,围绕食物和农业领域深深浅浅的话题,食通社发布了486篇原创文章,内容跨越了城市和乡村的边界,也打破了学科的藩篱,涵盖食农政策、乡村发展、有机农业、合作经济、食品安全、营…
北京丰年庆在我们的想象中,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展览、市集、公共活动应有尽有的可持续生活嘉年华。 然而,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原定于11月19日和20日的线下活动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延期。紧接着,11月17…
提起生物多样性,你会想起什么?是濒危的野生动物,是正在消失的红树林,或是被大火威胁的亚马逊雨林? 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光意味着保护地或是具有标志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
我是风车,在广州的一家社工机构工作。我的老家在脐橙主产区,几乎每个村民家里都会种上几百上千棵,孩子上学、日常生活、建房买房都要靠它。我家也不例外,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种有一小片脐橙。 今年,我第一次找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