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被“憋坏”的人们期待着亲近自然。在城市的周围,野餐、露营、自然教育越来越流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乡土”和“自然”对于当下的中国家庭和孩子们来说,到底是一阵风的流行,还是返璞归真? 疫情之…
十一月初的敖德萨还没有陷入大规模的导弹袭击和断电危机,街上的商铺也都正常开着门。农场主阿列克谢(Aleksey)约我在市中心的一家咖啡馆见面。 阿列克谢所在的农场位于敖德萨附近,据他说有1000公顷的…
一、到农场去! 成都回昆明的路上,穿过很多长长的隧道,手机信号若有若无,像我此时的心境一样忽强忽弱。上一秒我还在成都生活市集上帮亮亮农场卖丝瓜,这一秒我就要又回到远离土地的城市去。
各位读者,新年好! 过去5年中,围绕食物和农业领域深深浅浅的话题,食通社发布了486篇原创文章,内容跨越了城市和乡村的边界,也打破了学科的藩篱,涵盖食农政策、乡村发展、有机农业、合作经济、食品安全、营…
今年9月,在食通社“再生食物系统分享会”的契机下,我在英国布里斯托拜访了分享会嘉宾林志光,参观了他供职的“西丘分享收获农场”(Sims Hill Shared Harvest)。 值得一提的是,西丘距…
北京丰年庆在我们的想象中,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展览、市集、公共活动应有尽有的可持续生活嘉年华。 然而,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原定于11月19日和20日的线下活动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延期。紧接着,11月17…
从广州市区出发一路往北,驶入X287县道后往流溪河水源保护区深入,将近三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隐藏在九曲十八弯的某一个尽头处的自然村——仙娘溪。 “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遭遇了衰退和落后。即便发达如广州…
过去这两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性,返乡种地、移居乡村这样的话题也成为媒体热词。 2022年的夏天,食通社来到广州北边的银林村,和这里的返乡青年和新村民们聊了两期播客。 银林村吸…
提起生物多样性,你会想起什么?是濒危的野生动物,是正在消失的红树林,或是被大火威胁的亚马逊雨林? 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光意味着保护地或是具有标志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
“你知道普洱吗?” D突然问我。 D是我在乌克兰的本地翻译,一个20岁的乌克兰男生,英语极好。那是10月初,我抵达乌克兰利沃夫采访的第三天,我和D刚刚拜访完一处难民庇护所,走在回市中心的路上。 “你也…
我是风车,在广州的一家社工机构工作。我的老家在脐橙主产区,几乎每个村民家里都会种上几百上千棵,孩子上学、日常生活、建房买房都要靠它。我家也不例外,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种有一小片脐橙。 今年,我第一次找抖…
以下文章来源于三粒豆 ,作者周娅 食通社说 上周,食通社作者周娅分享了她于2020年疫情期间,所体验和观察到的英国小镇的韧性食物体系。 他们的经验虽然解决不了我们眼前的问题,但既然“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最近生活在北京的人仿佛天天都在开盲盒。没人能够预料,第二天醒过来,小区是否会被封,或者出门后还是否能回家。 三年来,食通社发布了十多篇关于疫情和食农议题的文章,编辑部每个人都在家里做好了充足的封控囤货…
过去这两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性,返乡种地、移居乡村的话题也成为媒体热词。 2022年的夏天,食通社来到广州北边的银林村,和这里的返乡青年和新村民们聊了两期播客。 在本期中,我…
提到生物多样性丧失,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濒临灭绝的旗舰物种,还是城市绿化的单调景观?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2021年报告,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首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体系,单一化种植、大量使用化肥…
啥人有啥人的命数,我也一样。 我叫张斌,今年18岁,出生在甘肃陇南偏远的农村,从小跟着放羊的爷爷长大。我的未来好像应该像影视剧里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跳跃农门,而我却选择了祖辈们走过的道路。 今年,在实…
六年前,为了有一块随时可以耕种的土地,我搬来广州海珠区的一个自然村。11月,广州疫情爆发,虽然我所在的村子并没有阳性病例,但也遭遇了三年来史无前例管控。 Day 1 突如其来的封控 11月5日,海珠全…
食通社说 前几天,供销社的重出江湖引发热议,唤起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记忆。然而,几乎没人注意到,供销社全名是“中华全国合作供销总社”,是始于100多年前的国际合作社运动的一支。 今年夏天,食通社的老朋友陈…